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行业资讯 > 正文

“十二五”我国农机化发展态势分析

  • 2011-4-2 13:26:29
  • 来源:金光农业网
  • 点击次数:
      日前刚刚闭幕的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2011-2015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十二五”规划主要阐明国家战略意图,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在这大好形势下,我们有必要结合“十二五”规划分析当前及今后农机化的发展态势。我国正处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加速期,“十二五”仍然是农机化发展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持续快速发展是大势所趋。“十二五”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确保实现宏伟目标的关键时期,是农机化中级阶段发展进程中的矛盾凸显期。重要特点是快速成长与发展转型交融,既要加快发展,又要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既要发展速度快,又要发展质量高、效益好。在加快发展时,不得不承受转型的阵痛,机遇空前好,难度空前大。在贯彻落实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的农机化实践中,总体发展态势可以概括为四新:新基础、新环境、新起点、新格局。

  1. 新基础 “十一五”期间,中央作出积极发展现代农业的重大战略部署,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的力度比以往任何时期都加大了,我国农业生产要素发生了一增二减的巨大变化:增机、减人、减役畜。

  农业生产的新基础表现为现代物质技术基础大大增强了,传统元素减退了。从2005年到2010年,我国农机总动力约增加2.35亿千瓦,达9.2亿千瓦;农业机械原值约增加2500多亿元,达6450多亿元;每公顷播种面积农机动力约增加1.4千瓦,达5.8千瓦;每公顷播种面积农机原值约增加1530元,达4000多元。在此期间,农村拥有的大中型拖拉机由140万台增加到384万多台,小型拖拉机由1540万台增加到1780万台,联合收获机由47.7万台增加到97万多台。而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减少了5200多万人。值得注意的是,在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减少的同时,乡村农机从业人员在增多,2010年比2005年约增加1100万人,达5270多万人。这是一支新型农民大军,占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由12%提高到18%,传统农民减少了,掌握现代生产工具进行生产的新型农民增多了,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大大提高了。与此同时,百户农村居民拥有役畜由近30头减少到不到25头,减少5头多。有些先进地区已进入役畜完全退出农业生产领域的无役畜时代。小麦主产区机械收获取代了人工收割,农民家庭已不再备用镰刀。我国农业已建立起以现代物质技术要素为主要支撑的新基础,现代物质技术要素的比重和作用大大增强,对传统人畜力的依赖程度大大减弱。两会期间,代表、委员提出“明天我们靠什么种田”的问题,发出“现代农业不靠386199部队”的强烈呼声,都说明农业发展已经离不开农机化了。这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坚实的农业新基础,是“十二五”农机化势必加快发展的强有力保障。

  2. 新环境 “十二五”我国农机化发展环境将越来越好,但发展难度也越来越大。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大大增强,对农机化的需求和支持力度将持续增大,实现稳定增长。2010年,中国GDP超过日本,上升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十二五”规划提出经济增长预期目标为年均7%,仍居世界发展前列。“十一五”末中国人均GDP已超过4000美元,“十二五”人均GDP将在4000美元到近7000美元区间运行,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先进地区人均GDP已在1万美元以上,进入高收入水平俱乐部。“十二五”规划要求在经济年均增长7%的同时,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实际增长超过7%。两个同步首次写入国家发展规划,对发展质量要求更高了,对转变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的要求更迫切了。农业机械化要为进入上中等收入国家的发展新需求,提供物质技术支撑。既要保障粮食和食品安全,又要提高品质,增强多样性,还要促进农民增收,而且对促增收的要求越来越高。2010年,国家财政收入已达8.3万亿元,支农能力大大增强。中央财政投入农机购置补贴资金达155亿元,还增设了深松等作业补贴资金,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支持购机与支持用机结合,财政支农在向组合配套支持推进,这是新的进展。“十二五”财政实力将进一步增强,可以为支持农机化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更加强有力的财政支持保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第六章扶持措施的四条法规,根据中央一号文件要“建立促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投入保障机制”,“加快构建强化农业基础的长效机制”,“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的精神,及《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十二五”对农机化的支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除财政支持外,金融信贷支持也将取得新进展,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法规、政策将更加健全完善,发展环境趋向更好。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力度加大,对农机化的需求将更加迫切,对保障农机有效供给的要求更高。从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乡结构变化分析,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十二五”期间将降至10%以下,“十二五”末降到8%左右。比重下降,意味着支撑能力增强。即农业基础对整个国民经济现代化的支撑能力在增强。国民经济对统筹城乡发展,增强现代农业基础的要求也更为迫切,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能力和力度都将日益增大;“十二五”期间,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将由目前的2.87亿人逐渐降至2.4亿左右,占全社会就业人员比重将由37%左右降到30%以下。如果“十二五”末降到28%左右,则为2020年降到20%左右打下了良好基础。与此同时,随着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的力度加大,农业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农机手培训等阳光工程深入开展,会操作使用和经营管理现代农业装备的新型农民会大量增加,到“十二五”末,农机大军可能发展到6000万人左右,占第一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约为25%。也就是说,“十二五”末在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中,将有1/4是农机人。中国农业的面貌将大为改观了。“十二五”期间,我国城乡结构将发生重大变化,城镇化率将实现突破50%的历史性转折。也就是说,城镇人口大于乡村人口的历史巨变将在“十二五”期间发生,“十二五”末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52%左右,城镇人口将超过7亿,年均增加约1500万人。这对农产品数量、质量、品种、结构,对节约资源,改善环境,发展生态农业,高效循环农业,资源节约型农业,环境友好型农业,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农业机械化要为城镇人口超过50%以后统筹城乡发展的新要求提供强有力的物质技术支撑。

  总之,“十二五”期间农机化的发展环境会更好,发展难度会更大。农机化要在发展中进行调整,在调整中推进发展。农机战线必须坚决贯彻落实中央指示精神,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发展变化的新形势、新特点,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风险意识,责任意识,在前进中坚定必胜信心,善于把握机遇,勇于面对困难挑战,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创造性开展工作,化解矛盾问题,开创农机化发展的新局面。

  3. 新起点 “十二五”农机化发展的新起点有两个重要标志:一是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在大于50%的起点上向前发展;二是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在1.4万元/人的起点上向前发展。

  2010年,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了50%,达52%,这标志着我国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有史以来机械化生产方式大于传统生产方式的历史转折,我国农业生产的变革进入了以机械化生产方式为主导的新时代。在这个新起点上,“十二五”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将在大于50%至60%的区间发展。预期年均提高幅度2%,为国民经济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提供有力支撑。“十二五”是我国农机化中级阶段发展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如果把中级阶段划分为40%-50%、50%-60%、60%-70%三个发展时期,“十二五”正是50%-60%这个关键时期。如果“十二五”末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2%左右,则为2020年达到70%以上奠定了坚实可靠的基础,为保障中级阶段历史使命的胜利完成,并向高级阶段发展做出历史贡献。

  2010年,我国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达1.4万元/人,成为历史最高点。这样的劳动生产率保障了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919元。在这个新起点上,“十二五”要求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年均增幅大于7%,才能保障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超过7%。也就是说,“十二五”末我国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应达到2万元/人以上,这必须通过增机、减人,调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才能实现,农机化必须为此做出贡献。农机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农民增收又成为加快农机化发展的重要经济社会条件。与此同时,还要求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与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逐渐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逐渐缩小。“十二五”期间,要使城乡统筹,和谐发展,调整结构,转变方式,农民增收,良性互动的发展关系,达到一个新高度,实现一个新境界。

  必须注意的是,由于发展的不平衡性,各地的起点有所不同。例如,目前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大于70%的已有3个省,处于40%-70%区间的有16个省,小于40%的还有12个省;第一产业劳动生产率大于2万元/人的已有4个省,在1万-2万元/人区间的有16个省,小于1万元/人的还有11省。在发展中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政策措施上也可有区别,有重点,有倾斜,努力促进区域良性互动,互促共进,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4. 新格局 新格局是在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解决结构性矛盾、区域发展不平衡矛盾中逐渐形成的。新格局反映出发展中的新变化。有些变化在“十二五”前已经开始,发展到“十二五”逐渐形成规模与气候,显示出力度和趋势,呈现出中级阶段发展变化的明显特征。在新格局的“新”中,既蕴含着继承性,又凸显出成长性和变革性,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勃勃生机。在我国农业机械化生产方式已经取得主导地位,农机化发展和管理已经走上法治轨道的新形势下,“十二五”农机化发展的新格局可概括为:攻粮拓经、由原进山、种养互补、田设结合、造用互促、模式创新。

  攻粮拓经,是指粮食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仍然是发展的基本点和主攻重点。“十二五”在继续着力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同时,要统筹兼顾向推进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开拓发展,经济作物生产机械化,是新阶段农机化发展的重要新增长点。形成粮经协调发展新格局,既保粮食安全,又促地区经济发展、农民增收。

  由原进山,指农业机械化发展由平原地区向丘陵山区推进,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种养互补,指推进种植业机械化与推进养殖业机械化实现优势互补,形成种养业协调发展新格局;田设结合,指推进大田农业机械化与推进设施农业装备技术现代化结合,形成资源高效、安全利用,结构优化调整,效益大幅提升,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态安全的发展新格局;造用互促,指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形成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良性互动、互促共进的新格局;模式创新,指在深化改革开放,转变农机化发展方式的进程中,创新发展(技术创新、组织创新、机制创新、路径创新、人才培育创新、服务创新)成为推进发展的强大动力和发展主流,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机化发展模式,形成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新格局。

  总体来说,“十二五”形成农机化发展的新格局有其客观规律性和必然性,也凝聚着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农机人奋力拼搏的不懈努力和智慧结晶,反映出中级阶段农机作业由环节化向生产全程机械化转变,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的系统性、成套性转型特征,反映出中级阶段农机化领域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由种植业向养殖业,由大田农业向设施农业全面发展,农机化区域由平原向丘陵山区发展,农机化举措由重点推进向重点推进与全面推进结合的扩展性转型特征。反映出农机化技术由低级向中高级转变,高档农机产品由对外依赖度大向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有效供给能力,逐渐减少对外依赖转变的新特征。目前我国农机化发展已进入中级阶段中期,先进地区已向高级阶段迈进。发展态势是好的,“十二五”有许多事情要做。农机人要用新担当回报人民的新期待。21世纪世界农机化发展的重点已向亚洲、拉丁美洲转移,中国已成为世界农业机械化发展的新亮点。

相关内容

站内资讯搜索
淄博桑德
图片播报 更多>>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站点地图 - 隐私策略 - 用户协议 - 法律声明 - 推广服务
京ICP备05075268号 版权所有(C) 2011 中国锻压协会
E-mail:info@chinaforge.org.cn    URL:www.duanxie.cn www.metalform.cn 客户服务热线:010-53056669 传真:010-53056644
地址:北京市昌平区北清路中关村生命科学园博雅C座10层 邮编:102206
语辰会展